諸葛亮后出師表原文
《后出師表》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后,于建興六年(228年)再度出師前給后主劉禪上的一篇奏章。全文如下:
【原文】
先帝慮漢賊不兩立,王業(yè)不偏安,故托臣以討賊也。以先帝之明,量臣之才,固知臣伐賊,才弱敵強也;然不伐賊,王業(yè)亦亡。惟坐而待亡,孰與伐之?是故托臣而弗疑也。
臣受命之日,寢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思惟北征,宜先入南。故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,并日而食。臣非不自惜也,顧王業(yè)不可偏安于蜀都,故冒危難,以奉先帝之遺意,而議者謂為非計。今賊適疲于西,又務于東,兵法乘勞,此進趨之時也。謹陳其事如左:高帝明并日月,謀臣淵深,然涉險被創(chuàng),危然后安;今陛下未及高帝,謀臣不如良、平,而欲以長策取勝,坐定天下,此臣之未解一也。劉繇、王朗,各據州郡,論安言計,動引圣人,群疑滿腹,眾難塞胸,今歲不戰(zhàn),明年不征,使孫策坐大,遂并江東,此臣之未解二也。曹操智計,殊絕于人,其用兵也,仿佛孫、吳,然困于南陽,險于烏巢,危于祁連,逼于黎陽,幾敗北山,殆死潼關,然后偽定一時耳。況臣才弱,而欲以不危而定之,此臣之未解三也。若不能當世,建立功名,則非常之人也。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,不效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若無興德之言,則責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。陛下亦宜自謀,以咨諏善道,察納雅言,深追先帝遺詔。臣不勝受恩感激。
【譯文】
先帝考慮到漢賊不能共存,王業(yè)不能偏安一方,所以把討伐曹魏的重任交給我。憑借先帝的英明,衡量我的才能,原本知道我討伐曹魏,力量薄弱而敵人強大;然而如果不討伐曹魏,王業(yè)也會滅亡。與其坐以待斃,何如主動出擊呢?因此先帝把討伐曹魏的任務交給我而不懷疑我。
我接受使命之后,夜不能寐,食不知味??紤]北伐,應當先平定南方。所以五月渡過瀘水,深入荒涼之地,糧食不足而勉力前行。并非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,而是因為王業(yè)不能偏安于蜀地,所以我冒著危險,來實現先帝的遺志,然而議論的人認為這不是好策略。如今敵人在西部疲憊,在東部又分散了兵力,按照兵法來說,這是乘敵疲勞而進攻的好時機。現將具體情況陳述如下:高帝劉邦英明如同日月,謀臣智慧深邃,然而也經歷了多次險境和創(chuàng)傷,直到危難過后才得以安定。現在陛下您還沒有達到高帝那樣的英明,謀臣也不如張良、陳平那樣杰出,卻想要用長期的戰(zhàn)略取得勝利,坐享天下太平,這是我無法理解的第一點。劉繇、王朗等人各自占據州郡,談論安危時總是引用圣人的言論,使得心中充滿疑慮,胸中充滿困難,今年不出兵,明年不征討,讓孫策逐漸強大,最終吞并江東,這是我無法理解的第二點。曹操的智謀超乎常人,用兵如同孫武、吳起一樣高明,然而他也在南陽受困,在烏巢遭遇險情,在祁連山面臨危機,在黎陽受到威脅,幾乎在北山失敗,在潼關差點喪命,這才勉強穩(wěn)定了一時的局面。況且我的才能比不上曹操,卻想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取得成功,這是我無法理解的第三點。如果不能在當代建立功名,那我就不是個非凡的人。希望陛下能夠將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重任交給我,如果不能完成任務,就請懲處我的罪過,以此向先帝的英靈報告。如果沒有發(fā)揚德政的言論,就請責備攸之、祎、允等人怠慢,以此彰顯他們的過錯。陛下也應該自己思考,詢問好的建議,聽取正確的意見,深刻追憶先帝的遺詔。我感到深受恩惠,感激不盡。
這篇《后出師表》不僅是諸葛亮對北伐的決心和戰(zhàn)略分析,也是他對國家未來的深深憂慮和忠誠報國的體現。
免責聲明:本文為轉載,非本網原創(chuàng)內容,不代表本網觀點。其原創(chuàng)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