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孟嘗君雞鳴狗盜的典故】“孟嘗君雞鳴狗盜”的典故出自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,講述了戰(zhàn)國時期齊國貴族孟嘗君在逃亡過程中,依靠門客的特殊才能脫險的故事。這一典故不僅展現了孟嘗君禮賢下士、廣納人才的胸懷,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“奇才異能”的重視。
一、典故概述
孟嘗君是戰(zhàn)國四公子之一,以好客著稱,門下有三千食客。一次,他被秦王扣留,企圖殺害他。為了逃脫,他依靠門客的幫助,最終成功逃離秦國。其中,有兩個門客因擅長“雞鳴”和“狗盜”而立下大功,因此這個故事被稱為“雞鳴狗盜”。
二、典故
項目 | 內容 |
出處 | 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 |
主角 | 孟嘗君、門客(雞鳴者、狗盜者) |
背景 | 孟嘗君被秦王囚禁,欲殺之 |
關鍵人物 | 雞鳴者、狗盜者(具體姓名不詳) |
故事發(fā)展 | 孟嘗君夜逃,因城門關閉無法出走;雞鳴者模仿雞叫騙開城門;狗盜者潛入秦宮盜取玉環(huán)作為通行證 |
結果 | 孟嘗君順利逃脫,得以返回齊國 |
啟示 | 奇才異能亦可成大事,不可輕視小技 |
三、典故意義與影響
“雞鳴狗盜”雖然聽起來有些貶義,但在特定情境下卻發(fā)揮了關鍵作用。這個故事說明:
- 人才不分高低: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能,也可能在關鍵時刻派上大用場。
- 用人之道:孟嘗君不拘一格地收納門客,正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- 歷史評價:后世常以此典故比喻“雖非正統(tǒng)之才,卻能解危救難”。
四、延伸思考
雖然“雞鳴狗盜”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諷刺或貶低,但在古代,它代表了一種實用主義的智慧。這種“不擇手段、達成目的”的思想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戰(zhàn)國時期的社會現實。
五、結語
“孟嘗君雞鳴狗盜”的典故,不僅是一個歷史故事,更是一種文化象征。它提醒我們:在面對困境時,有時需要借助非常規(guī)手段來突破難關,而真正的智慧,往往藏于平凡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