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,夜夜操夜夜操夜夜爽,中文字日产幕乱五区,在线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,亚洲自偷自拍另类11p

首頁 >> 綜合經(jīng)驗 >

古代女詩人有哪些(女詩人有哪些)

2024-08-08 00:30:37 來源: 用戶: 

哈嘍,大家好~~~我是小編田甜,關(guān)于古代女詩人有哪些,女詩人有哪些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,那么現(xiàn)在讓田甜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!

1、班昭:漢 班固,班超之妹。

2、代表作:續(xù)寫漢書。

3、班昭,今陜西咸陽東北人,大約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一個“家有藏書,內(nèi)足于財”的顯貴人家,她十四歲時嫁給曹世叔為妻,早年守寡,活了七十多歲。

4、其父班彪,很有學問;長兄班固,是著名的歷史學家、文學家;次兄班超,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將。

5、班昭自幼天資聰敏,勤奮好學,在父兄的教導和影響下,熟讀儒家經(jīng)典和各種典籍,使班昭成為一個博學廣識的學者,為日后續(xù)寫《漢書》打下堅實基礎(chǔ)。

6、她對祖國文化事業(yè)的突出貢獻,是整理并續(xù)成重要的史學巨著《漢書》。

7、漢武帝太初年間,司馬遷寫成了宏篇巨著的《史記》。

8、司馬遷去世以后,雖有人補寫,班彪認為“多鄙俗,不足以踵其書”。

9、他便收集史料,撰寫《后傳》60余篇,意在續(xù)補漢武帝以后所缺的部分,但未及完成就因病辭世。

10、班固繼承父志,在《史記后傳》的基礎(chǔ)上,著手編寫“包舉一代”、囊括西漢歷史的史書《漢書》。

11、經(jīng)過二十余年的努力,班固完成了《漢書》的主要部分。

12、不料,公元92年,班固因受統(tǒng)治階級內(nèi)部政爭的牽連,入獄而死。

13、這樣,班氏父子花費幾十年心血編纂的《漢書》,尚有八表和《天文志》沒有寫完,同時整個書稿面臨著散佚的危險。

14、所幸的是,漢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、學識過人的巾幗奇才,即召她和馬續(xù)到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續(xù)修《漢書》。

15、班昭為繼父兄遺志,高興地接受了任務(wù)。

16、從此,她在藏書閣經(jīng)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,整理、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,并在原稿基礎(chǔ)上補寫了八表和《天文志》。

17、至此,這部完整的《漢書》,歷經(jīng)40年的編撰工作,終于完成。

18、雖先后經(jīng)過四個人之手撰寫,但讀起來卻“后先媲美,如出一手”,十分和諧。

19、除整理、續(xù)寫《漢書》外,班昭在傳播和普及《漢書》方面,也起了重要作用。

20、《漢書》問世以后,因《漢書》多用古字,比較難讀,讀了也多不通曉。

21、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,就在皇家圖書館的東觀藏書閣講解《漢書》,當時的大學者馬融,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,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,聆聽班昭的講解呢!班昭除了在史學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外,她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,著有賦、頌、銘、諫、書、論等文章16篇,輯成《大家集》三卷,但可惜大都失傳,現(xiàn)只留下《東征賦》和《女誡》7篇。

22、不僅如此,班昭近還具有優(yōu)秀的品質(zhì)和忠實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
23、突出地表現(xiàn)在她一生孜孜不倦,善于思考,她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,啟發(fā)受教育者談出自己真實的思想,然后再根據(jù)其理想、志趣加以引導。

24、她既志存高遠,又面對現(xiàn)實,不強求不易得到的幸福和生活上的富有。

25、她認為生命是有限的,不能因聰明而延長,也不能因愚昧而縮短。

26、應該不惜身家性命報效國家。

27、忠,會帶來吉利,奸,會遭到禍殃。

28、要恭敬、謹慎、勤懇、謙遜,要清心靜氣沒有貪心,嚴以律己,光明正大。

29、班昭的德才深得漢和帝的器重,和帝多次召她進宮,讓皇后和諸嬪妃拜她為師,向她學習儒家經(jīng)典、天文、數(shù)學,從而使班昭聲名大震。

30、每當遇有外邦前來貢獻異物時,皇帝便讓她即席為賦作頌。

31、因班昭丈夫姓曹,人們便尊她為“曹大家”(當時人們把學識高、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“大家”;“家”在此讀姑)。

32、后鄧太后臨朝當權(quán),班昭曾以師傅之尊,參與政事,深受信任。

33、班昭逝世后,皇太后親自為這位多年的老師素服舉哀,由使者監(jiān)護喪事,死后也給予她應得的榮譽。

34、清代女作家趙傅在《后漢列女頌(并序)》中贊她“東觀續(xù)史,賦頌并嫻。

35、”作為第一位女史學家和文學家,班昭名留青史,光照人間。

36、雖然《女誡》提出了一套男尊女卑、夫為妻綱和三從四德的規(guī)范與理論,后成為封建社會婦女的行為準則,影響深遠,客觀上做了封建主義壓迫婦女的“幫兇”,但才學出眾的班昭,依然不愧是古代婦女智慧的代表,也是古代婦女的驕傲,班昭優(yōu)秀的品質(zhì)和忠實的人生態(tài)度值得我們學習唐琬:陸游表妹兼妻子。

37、代表作:釵頭鳳世情薄,人情惡,雨送黃昏花易落。

38、曉風干,淚痕殘,意緘心事,獨語斜難。

39、難、難、難!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常似秋千索。

40、角聲寒,夜闌珊,怕人詢問,咽淚妝歡。

41、瞞、瞞、瞞!唐琬是我國歷史上常被人們提起的美麗多情的才女之一。

42、她與大詩人陸游喜結(jié)良緣,夫婦之間伉儷相得,琴瑟甚和。

43、這實為人間美事。

44、遺憾的是身為婆婆的陸游母親對這位有才華的兒媳總是看不順眼,硬要逼著陸游把他相親相愛的她給休了。

45、陸游對母親的干預采取了敷衍的態(tài)度;把唐琬置于別館,時時暗暗相會。

46、不幸的是,陸母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秘密,并采取了斷然措施,終于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。

47、有情人未成終生的眷屬,唐琬后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,但內(nèi)心仍思念陸游不已。

48、在一次春游之中,恰巧與陸游相遇于沈園。

49、唐琬征得趙某同意后,派人給陸游送去了酒肴。

50、陸游感念舊情,悵恨不已,寫了著名的《釵頭鳳》詞以致意。

51、唐琬則以此詞相答。

52、詞的上片交織著十分復雜的感情內(nèi)容。

53、“世情薄,人情惡”兩句,抒寫了對于在封建禮教支配下的世故人情的憤恨之情。

54、“世情”所以“薄”,“人情”所以“惡”,皆因“情”受到封建禮教的腐蝕。

55、《禮記。

56、內(nèi)則》云:“子甚宜其妻,父母不悅,出。

57、”陸母就是根據(jù)這一條禮法,把一對好端端的恩愛夫妻拆散了。

58、用“惡”、“薄”兩字來抨擊封建禮教的害人本質(zhì),極為準確有力,作者對于封建禮教的深惡痛絕之情,也借此兩字得到了充分的宣泄。

59、“雨送黃昏花易落”,采用象征的手法,暗喻自己備受摧殘的悲慘處境。

60、陰雨黃昏時的花,原是陸游詞中愛用的意象。

61、其《卜算子曾借以自況。

62、唐琬把這一意象吸入己作,不僅有自悲自悼之意,而且還說明了她與陸游心心相印,息息相通。

63、“曉風干,淚痕殘”,寫內(nèi)心的痛苦,極為深切動人。

64、被黃昏時分的雨水打濕的了花花草草,經(jīng)曉風一吹,已經(jīng)干了,而自己流淌了一夜的淚水,至天明時分,猶擦而未干,殘痕仍在。

65、這是多么的痛心啊!以雨水喻淚水,在古代詩詞中不乏其例,但以曉風吹得干雨水來反襯手帕擦不干淚水,借以表達出內(nèi)心的永無休止的悲痛,這無疑是唐琬的獨創(chuàng)。

66、“欲箋心事,獨語斜闌”兩句是說,她想把自己內(nèi)心的別離相思之情用信箋寫下來寄給對方,要不要這樣做呢?她在倚欄沉思獨語。

67、“難、難、難!”均為獨語之詞。

68、由此可見,她終于沒有這樣做。

69、只因封建禮教的殘酷不仁。

70、這一疊聲的“難”字,由千種愁恨,萬種委屈合并而成,因此似簡實繁,以少總多,既上承開篇兩句而來,以表現(xiàn)出處此衰薄之世做人之難,做女人之更難;又開啟下文,以表現(xiàn)出做一個被休以后再嫁的女人之尤其難。

71、過片“人成各,今非昨,病魂常似秋千索”,這三句藝術(shù)概括力極強。

72、“人成各”是就空間角度而言的。

73、作者從陸游與自己兩方面設(shè)想:自己在橫遭離異之后固然感到孤獨,而深深愛著自己的陸游不也感到形單影只嗎?“今非昨”是就時間角度而言的。

74、其間包含著多重不幸。

75、從昨日的美滿婚煙到今天的兩地相思,從昨日的被迫離異到今天的被迫改嫁,這是多么不幸!但不幸的事兒還在繼續(xù):“病魂常似秋千索。

76、”說“病魂”而不說“夢魂”,顯然是經(jīng)過考慮的。

77、夢魂夜馳,積勞成疾,終于成了“病魂”。

78、昨日方有夢魂,至今日卻只剩“病魂”。

79、這也是“今非昨”的不幸。

80、更為不幸的是,改嫁以后,竟連悲哀和流淚的自由也喪失殆盡,只能在晚上暗自傷心。

81、“角聲寒,夜闌珊,怕人尋問,咽淚裝歡”四句,具體傾訴出了這種苦境。

82、“寒”字狀角聲之凄涼怨慕,“闌珊”狀長夜之將盡。

83、這是徹夜難眠的人方能感受得如此之真切。

84、大凡長夜失眠,愈近天明,心情愈感煩躁,而本詞中的女主人公不僅無暇煩躁,反而還要咽下淚水,強顏歡笑。

85、其心境之苦痛可想而知。

86、結(jié)句以三個“瞞”字作結(jié),再次與開頭相呼應。

87、既然可惡的封建禮教不允許純潔高尚的愛情存在,那就把它珍藏在心底吧!因此愈瞞,愈能見出她對陸游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誠。

88、與陸游的原詞比較而言,陸游把眼前景、見在事融為一體,又灌之以悔恨交加的心情,著力描繪出一幅凄愴酸楚的感情畫面,故頗能以特有的聲情見稱于后世。

89、而唐琬則不同,她的處境比陸游更悲慘。

90、自古“愁思之聲要妙”,而“窮苦之言易好也”(韓愈《荊潭唱和詩》)。

91、她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寫出來,就是一首好詞。

92、因此,本詞純屬自怨自泣、獨言獨語的感情傾訴,主要以纏綿執(zhí)著的感情和悲慘的遭遇感動古今。

93、兩詞所采用的藝術(shù)手段雖然不同,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、遭遇和身分。

94、可謂各造其極,俱臻至境。

95、合而讀之,頗有珠聯(lián)璧合、相映生輝之妙。

96、最后附帶指出,世傳唐琬的這首詞,在宋人的記載中只有“世情薄,人情惡”兩句,并說當時已“惜不得其全闋”(詳陳鵠《耆舊續(xù)聞》卷十)。

97、本詞最早見于明代卓人月所編《古今詞統(tǒng)》卷十及清代沈辰垣奉敕編之《歷代詩余》卷一一八所引夸娥齋主人說。

98、由于時代略晚,故俞平伯懷疑這是后人依據(jù)殘存的兩句補寫而成。

99、但明人畢竟與宋相隔不遠,故本文仍據(jù)明人所見,將此詞介紹給讀者。

100、蔡琰:即蔡文姬,東漢蔡邕之女。

101、 作《胡笳十八拍》: 漢末大亂,連年烽火,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,流落塞外,后來與左賢王結(jié)成夫妻,生了兩個兒女。

102、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,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(xiāng)。

103、曹定了中原,與匈奴修好,派使邪路用重金贖回文姬,于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《胡笳十八拍》,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。

104、琴曲中有《大胡笳》、《小胡笳》、《胡笳十八拍》琴歌等版本。

105、曲調(diào)雖然各有不同,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(xiāng)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。

106、音樂委婉悲傷,撕裂肝腸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(wèi)仲道,衛(wèi)家當時是河東世族,衛(wèi)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,夫婦兩人恩愛非常,可惜好景不長,不到一年,衛(wèi)仲道便因咯血而死。

107、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,衛(wèi)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,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,毅然回到娘家。

108、后父親死于獄中,文姬被匈奴掠去,這年她才二十三歲,被左賢王納為王妃,居南匈奴12年,并育有二子,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“胡笳”及一些異族的語言。

109、建安十三年(208年)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,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,立即派周近做使者,攜帶黃金千兩,白壁一雙,把她贖了回來。

110、這年她三十五歲,在曹操的安排下,嫁給田校尉董祀,就在這年爆發(fā)了著名的“赤壁之戰(zhàn)。

111、”蔡文姬嫁給董祀,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諧。

112、蔡文姬飽經(jīng)離亂憂傷,時常神思恍惚;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,生得一表人才,通書史,諳音律,自視甚高,對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,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,只好接納了她,在婚后第二年,董祀犯罪當死,她顧不得嫌隙,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。

113、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,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,倘若處死董祀,文姬勢難自存,于是寬宥了董祀。

114、從此以后,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,對蔡文姬重新評估,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,溯洛水而上,居在風景秀麗,林木繁茂的山麓。

115、若干年以后,曹操狩獵經(jīng)過這里,還曾經(jīng)前去探視。

116、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,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。

117、文姬一生三嫁,命運坎坷,丁廙在《蔡伯喈女賦》描述了她的婚姻:伊大宗之令女,稟神惠之自然;在華年之二八,披鄧林之矅鮮。

118、明六列之尚致,服女史之語言;參過庭之明訓,才朗悟而通云。

119、當三春之嘉月,時將歸于所天;曳丹羅之輕裳,戴金翠之華鈿。

120、羨榮跟之所茂,哀寒霜之已繁;豈偕老之可期,庶盡歡于余年。

121、文姬博學多才,音樂天賦自小過人,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,隔著墻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。

122、其父驚訝之余,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,居然又被她指出。

123、長大后她更是琴藝超人。

124、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,回漢后參考胡人聲調(diào),結(jié)合自已的悲慘經(jīng)歷,創(chuàng)作了哀怨惆悵,令人斷腸的琴曲《胡笳十八拍》;嫁董祀后,感傷亂離,作《悲憤詩》,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(當然也有人認為是偽作)。

125、相傳,當蔡文姬為董祀求情時,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(jié),蓬首跣足,心中大為不忍,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,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,留居在自己家中。

126、在一次閑談中,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。

127、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,幾經(jīng)戰(zhàn)亂,已全部遺失時,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,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,又大喜過望,于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,文無遺誤,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。

128、薛濤(770-832):字洪度。

129、父薛鄖是一京都小吏,安史之亂后居成都,薛濤于唐代宗大歷三年出生。

130、薛濤幼時即顯過人天賦,八歲能詩,其父曾以“詠梧桐”為題,吟了兩句詩:“庭除一古桐,聳干入云中”;薛濤應聲即對:“枝迎南北鳥,葉送往來風”。

131、薛濤的對句似乎預示了她一生的命運。

132、十四歲時,薛鄖逝世,薛濤與母親裴氏相依為命,迫于生計,薛濤憑自已過人的美貌及精詩文、通音律的才情開始在歡樂場上侍酒賦詩、彈唱娛客,被稱為“詩伎”。

133、唐德宗時,朝廷拜中書令韋皋為劍南節(jié)度使,統(tǒng)略西南,韋皋是一位能詩善文的儒雅官員,他聽說薛濤詩才出眾,而且還是官宦之后,就破格把樂伎身份的她召到帥府侍宴賦詩,薛濤遂成為成都著名營伎(供鎮(zhèn)守各地的軍事武官娛樂所用的樂伎)。

134、一年后,韋皋惜薛濤之才,準備奏請朝廷讓薛濤擔任校書郎官職,后雖未付諸現(xiàn)實,但“女校書”之名已不脛而走,同時也被世人稱為“掃眉才子”。

135、后來,韋皋因鎮(zhèn)邊有功而受封為南康郡王,離開了成都。

136、繼任劍南節(jié)度使的李德裕,同樣非常欣賞薛濤之才,在薛濤的有生之年,劍南節(jié)度使總共換過了十一位,而每一位都對她十分青睞和敬重,她的地位已遠遠地超過了一般的絕色紅伎。

137、當時與薛濤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,如白居易、牛僧儒、令狐楚、輩慶、張籍、杜牧、劉禹錫、張祜等,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,但真正讓薛濤動了深情的卻是元稹,薛濤初見元稹時已四十二歲,比元稹大十一歲,當時元稹任監(jiān)察御史,于唐憲宗元和四年春天奉朝命出使蜀地,兩人在蜀地共度了一年。

138、薛濤在閑雅之余,常把樂山特產(chǎn)的胭脂木浸泡搗拌成漿,加上云母粉,滲入玉津井的水,制成粉紅色的特殊紙張,紙面上呈現(xiàn)出不規(guī)則的松花紋路,煞是清雅別致,她便用這種紙來謄寫自己作的詩,有時也送些詩箋給友人,人們把這種紙箋稱為“松花箋”或“薛濤箋”。

139、唐人喜用彩箋題詩或書寫小簡,其實都是學了薛濤的樣。

140、晚年,薛濤在成都遠郊筑起吟詩樓,隱居其中,直至唐文宗太和五年逝世,時年六十二歲。

141、當時的劍南節(jié)度使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志銘,并在她的墓碑上刻上“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”。

142、薛濤詩集名《錦江集》,共五卷,詩五百余首,可惜未流傳下來。

143、在全唐詩中收錄其詩八十九首。

144、朱淑真 宋代女作家。

145、號幽棲居士。

146、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一說海寧(今屬浙江)人。

147、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。

148、《蕙風詞話》稱"淑真與曾布妻魏氏(魏夫人)為詞友","則是北宋人無疑"。

149、有人據(jù)朱淑真《璇璣圖記》作于紹定三年(1230),定為南宋人。

150、但魏仲恭《斷腸詩集序》作于淳熙壬寅(1182),則紹定當為紹圣(1094~1098),與魏夫人生世相合。

151、她出生于仕宦家庭。

152、父親曾經(jīng)"宦游浙西"。

153、朱淑真少喜讀書,酷愛文學,善為詩詞。

154、自稱"翰墨文章之能,非婦人女子之事,性之所好,情之所鐘,不覺自鳴爾"(《掬水月在手詩序》)。

155、她主要生活在杭州,出嫁后又跟隨丈夫游宦異鄉(xiāng)。

156、從詩集中可以看出她曾到過淮南,也曾遠渡瀟湘。

157、因婚姻不遂素志,所以精神極其痛苦,悒悒而終。

158、據(jù)傳朱淑真一生創(chuàng)作的詩詞很多,她死后"為父母一火焚之,今所傳者百不一存"(魏仲恭《斷腸詩集序》)。

159、朱淑真的詩真實地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感情。

160、由于婚姻不如意,她寫有大量描寫個人寂寞生活和抒發(fā)內(nèi)心痛苦的詩篇,如《愁懷》:"鷗鷺鴛鴦作一池,須知羽翼不相宜。

161、東君不與花為主,何似休生連理枝",以及《長宵》、《冬夜不寐》等,都流露了一種"珠淚向誰彈","悶懷脈脈與誰說"的孤獨之感。

162、朱淑真詩歌的題材還是比較廣泛的,她用詩歌記游、贈答,并表達客居異鄉(xiāng)時對"親幃"、"親廬"的懷念。

163、她還寫了一些詠史詩,議論歷史,品評人物,都很有見地。

164、如《項羽二首》、《陸賈》、《韓信》、《張良》、《晁錯》等,贊頌了"蓋世英雄力拔山"的項羽、"能將新語悟宸衷"的陸賈、"男兒忍辱志長存"的韓信、"功成名遂便歸休"的張良、"一言請削獨干誅"的晁錯。

165、她《自責》詩寫道:"女子弄文誠可罪,那堪詠月更吟風。

166、磨穿鐵硯非吾事,繡折金針卻有功。

167、"流露了對于婦女所受的封建束縛的憤慨不平。

168、她還常常表現(xiàn)出對于蠶桑、農(nóng)事和人民生活的關(guān)懷,寫有《苦熱聞田夫語有感》、《喜雨》、《新冬》等詩。

169、她還作有許多寫景詠物詩,湖光山色,四季景物的變易,都被她藝術(shù)地再現(xiàn)于詩歌之中。

170、保存下來的朱淑真詞有30首左右,在數(shù)量上遠不及她的詩,而且其中還有贗品。

171、但其成就卻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,如〔菩薩蠻〕"山亭水榭秋方半,鳳幃寂寞無人伴。

172、愁悶一番新,雙蛾只暗顰。

173、起來臨繡戶,時有疏螢度。

174、多謝月相憐,今宵不忍圓",以及〔蝶戀花〕"樓外垂楊千萬縷"、〔謁金門〕"春已半"等,都是很優(yōu)秀的抒情詞。

175、她在詞中還常常表現(xiàn)"獨行獨坐,獨倡獨酬還獨臥"(〔減字木蘭花〕)的孤單寂寞生活和苦悶哀愁的情感。

176、這與她的詩基本格調(diào)完全一致。

177、這些詞雖然是表現(xiàn)了封建社會的婦女才華被壓制、婚姻不如意的不幸命運,但總的來看,其思想內(nèi)容是比較單薄、消沉的。

178、朱淑真還有一部分詞,如〔清平樂〕"惱煙撩露"、〔江城子〕"斜風細雨作春寒"等,表現(xiàn)了對于愛情的熱烈向往與追求。

179、作為一名女作家,因為這些詞對于戀愛生活的描寫非常坦率、大膽,語言又極潑辣、通俗,所以曾經(jīng)受到某些維護封建倫常的評論者的指責,如說她是"未適乎情性之正"(《東維子集》卷七),"豈良人家婦所宜邪"(楊慎《詞品》卷二朱淑真詞繼承晚唐、五代詞風,又接受了柳永、周邦彥等人的影響。

180、語言清新秀麗,善于運用委婉、細膩的手法表現(xiàn)優(yōu)美的客觀景物和個人的內(nèi)心世界。

181、她在宋代是成就僅次于李清照的杰出女詞人。

182、陳廷焯說:"朱淑真詞才力不逮易安,然規(guī)模唐、五代,不失分寸。

183、"(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二)魏仲恭說,朱詞"清新婉麗,蓄思含情,能道人意中事,豈泛泛者所能及"(《斷腸詩集序》)。

184、其詩有南宋魏仲恭輯《斷腸詩集》10卷,《后集》8卷(有殘缺),錢塘鄭元佐注,又《補遺》1卷。

185、有《武林往哲遺著》本。

186、又,《斷腸詞》1卷,有四印齋本。

187、今人冀勤有《朱淑真集注》,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宋女作家。

188、蘇蕙,字若蘭,東晉前秦始平(今陜西興平)人,據(jù)《晉書·列女傳》記載,若蘭從小天資聰慧,三歲學字,五歲學詩,七歲學畫,九歲學繡,十二歲學織錦。

189、及笄之年,已是姿容美艷的書香閨秀。

190、蘇蕙十六歲那年,跟隨父親游覽剎阿育王寺時,認識了少年竇滔,互生愛慕,后結(jié)為夫妻。

191、竇滔文滔武略,入仕前秦后,政績顯著,屢建戰(zhàn)功,升任至秦州刺使。

192、因被奸臣忌功嫉能,讒言陷害,被判罪發(fā)配流沙(今新疆白龍灘沙漠一帶)。

193、蘇蕙與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門外揮淚告別。

194、丈夫走后,蘇蕙日思夜想,她把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寫成《回文璇璣圖詩》,并織為錦書寄贈丈夫。

195、《璇璣織錦詩》是一首回文詩,相傳初時只有蘇蕙夫妻能夠讀懂,文學價值極高,武周朝女皇武則天曾為其寫序。

196、蘇蕙是位多才多藝多產(chǎn)的女詩人,有文記她除《回文璇璣圖詩》外,還有詩著五千多首,可惜都以散佚。

197、謝道韞,東晉陳郡陽夏(今河南太康縣)人,東晉名將謝安之侄女,說起他的丈夫王凝之,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,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,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。

198、謝道韞是東晉時名氣很大的女詩人,但她的作品與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區(qū)別。

199、我國古代名媛詩作,多以陰柔見長,以宛轉(zhuǎn)細膩見勝,而謝道韞的作品,卻多充滿陽剛之氣,揮灑自如,氣度非凡,不讓須眉。

200、《晉書》本傳記她:“風韻高邁”、“神情散朗,有林下風氣。

201、”其文風可以從她的《泰山吟》中可見一斑。

202、班婕妤,祖籍樓煩(今山西寧武)人,班固之祖姑。

203、西漢女辭賦家,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。

204、婕妤并非她的名字,因其少年時被招入宮,封為婕妤,后人就一直沿用這個稱謂,以至無從可考她的真實名字。

205、班婕妤少有才學,善詩賦。

206、成帝時被選入宮,初為少使,不久立為婕妤,很受成帝的寵幸。

207、后因受趙飛燕的嫉妒,遭誣陷,受排擠而失寵,自請侍奉太后于長信宮。

208、成帝死后,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。

209、伴著冢形碑影,班婕妤在孤獨與寂寞中生活了五年,便離開了人世,葬于園中。

210、辭賦作家潘承祥評價道:“班婕妤堪稱古代婦德的楷?!薄?/p>

211、班婕妤作品很多,但大部分已佚失。

212、其中《自悼賦》、《怨歌行》是最為著名的作品,抒發(fā)了她在宮中的苦悶與憂怨。

213、左芬,又作左棻,字蘭芝,齊國臨淄(今山東淄博)人,西晉女文學家、詩人,是著名文學家左思的妹妹。

214、左芬少好學,善作文,晉武帝司馬炎聞聽左芬才情過人便將其納入后宮,拜為修儀,后為貴嬪,世稱左嬪妃,又稱九嬪。

215、《晉書·后妃傳》有他的傳記。

216、左芬因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贊賞,使后宮佳麗見妒。

217、盡管讒言不斷,但酷愛好虛榮的司馬炎還是將她封為貴妃。

218、左芬性情孤傲、淡薄自律,不像其他嬪妃那樣喜歡花枝招展,爭風吃醋,《晉書》中稱她“姿陋體羸,常居薄室”。

219、左芬的作品大部分為應詔之作,文辭甚為研麗。

220、〈雜感詩〉是其代表作之一,該詩構(gòu)思新穎,感情充沛,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優(yōu)秀作品。

221、鮑令暉,南朝東海(今山東郯城)人,女詩人,鮑照之妹。

222、關(guān)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記載,因此對她的籍貫,也大有分歧。

223、有說漣水人,也有說是灌云人,其實他們是山東郯城人,而后徙居建康的。

224、梁代詩歌理論批評家鐘嶸認為,南北朝宋齊兩代能詩文的女子,只有鮑令暉、韓蘭英兩人。

225、鐘嶸這樣評價鮑令暉:“令暉歌詩,往往嶄絕清巧。

226、《擬古》尤勝,唯《百愿》淫矣”。

227、鮑令暉曾有《香茗賦集》刊行于世,今已散佚,僅存詩六題七首。

228、由于鮑令暉生活的環(huán)境不同,視野有限,她的詩作除寫離思別恨之外,沒有多少深厚的社會內(nèi)容。

229、可是她的詩作,擬古而創(chuàng)新,構(gòu)思巧妙而又純厚的手法,還是值的后人借鑒的。

230、李清照,號易安居士,南宋濟南(山東濟南)人,杰出的女文學家,婉約詞宗,與辛棄疾并稱“濟南二安”。

231、其父李格非,北宋齊州歷城縣人,齊魯著名學者、散文家。

232、母王氏,知書善文。

233、夫趙明誠,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。

234、李清照早年生活優(yōu)裕,工書能文,通曉音律,幼承家學,早有才名。

235、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,編寫了《金石錄》。

236、中原淪陷后,與丈夫南流,過著顛沛流離、凄涼愁苦的生活。

237、明誠病死,境遇更加孤苦。

238、其詞多寫相思之情,感慨身世飄零。

239、現(xiàn)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,有《漱玉詞》等。

240、歷稱“一代詞宗”,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。
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。

  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與本網(wǎng)站立場無關(guān)。財經(jīng)信息僅供讀者參考,并不構(gòu)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(jù)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